白鹳(学名:Ciconia ciconia;Ciconia boyciana):鹳科鹳属的鸟类,是欧洲白鹳和东方白鹳的通称。属大型涉禽。其羽毛以白色为主,翅膀具黑羽,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红喙。共有三个亚种,大小略有不同。嘴长而粗壮,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,飞时头颈伸直。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,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。为食肉动物,其食性广,包括昆虫,鱼类,两栖类,爬行类,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。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。一夫一妻制,但非终生。雌鸟通常每年产4枚卵,孵化需33-34天,58-64天后出巢。
分布于欧洲,非洲西北部,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。其为长途迁徙性鸟类,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区或印度次大陆等热带地区越冬。在欧洲,白鹳有“song子鸟”之称,被认为是吉祥鸟。白鹳是德国的国鸟。
彩鹮(学名:Plegadis falcinellus):是鸟纲、鹮科、彩鹮属的鸟类。体长48-66厘米,翼展80-95厘米,体重485-580克。 是深栗色带闪光的鹮,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鹬,上体具绿色及紫色光泽;虹膜褐色;嘴近黑色;脚绿褐色;脸部,裸皮及眼圈铅色;颈、上背、肩和内侧翼上覆羽色深。头部除面部裸出外皆被羽,体羽大部为青铜栗色。叫声是带鼻音的咕哝声,于巢区发出咩咩及咕咕的叫声。
彩鹮主要栖息在温暖的河湖及沼泽附近,有时也会到稻田中活动活动。它们性喜群居,而且经常与其他的一些鹮类、鹭类集聚在一起活动。主要以水生昆虫、昆虫幼虫、虾、甲壳类、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。 彩鹮繁殖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,通常在春季成群营巢,每窝产卵3-5枚。分布于欧洲南部、亚洲、非洲、美洲中部,包括中国的上海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因为栖息地的减少和环境污染问题,已濒临绝迹。属于《华盛顿公约》CITES 附录 Ⅲ 物种。
2021年1月,摄影师在云南盈江流域一片湿地拍摄到彩鹮,这也是近年来彩鹮在该区域第二次被记录。 [4] 2021年10月,从甘肃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,彩鹮现身保护区,这是该保护区范围内记录到彩鹮踪迹。
白唇鹿(学名:Przewalskium albirostris) [10] :是鹿科、鹿属动物。体形高大,体长为100-210厘米,肩高120-130厘米,尾巴是大型鹿类中短的,仅有10-15厘米,体重130-200千克。头部略呈等腰三角形,额部宽平,耳朵长而尖,眶下腺大而深,十分显著,可能与相互间的通讯有关。为主要的特征是,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,因白色延续到喉上部和吻的两侧,所以得名,通体被毛十分厚密,毛粗硬且无绒毛,毛色在冬夏有差别。在臀部尾巴周围有黄块,因此当地人也称它为“黄臀鹿”。雄性白唇鹿具角,角的主干扁平,故也称其“扁角鹿”。
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动物,栖息地海拔约在3500-5100米,植被主要是高山针叶林和高山草甸。它们的食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。以集群方式活动,群体的规模因季节和栖息环境的差异而不同。仅在中国有分布,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高山草原地区,包括了青海、甘肃、四川西部、西藏、云南北部五个省。